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需求和价值理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科技社团是以促进学术繁荣、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科技工作者为宗旨,按照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组建的科学共同体,承担着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坚守科学道德的重要责任。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科技社团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率先垂范,发挥重要作用。
一、 抓好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
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当前,随着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扩大,一些腐朽落后思想不断泛起,极端迷信活动不断滋长,科学理性不足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科技社团发挥学术权威的优势,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消除伪科学生存环境,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要开展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公众的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更好的科技实践使公众体验用科学精神处理问题,养成运用科学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公众感悟科学精神,引导公众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让科学精神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时尚文化。近年来,我省科技社团在省科协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参与了“服务地区经济发展,院士专家龙江行活动”、“服务科技创新,院士专家乡企行活动”、“服务科学素质,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等活动,组织院士专家进市地、进企业、进学校,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服务科学素质。
二要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积聚科学进步的正能量,启迪科学思想,创新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文化。科技社团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学术优势,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大力宣传封建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危害,组织反邪教工作志愿者及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劳教所等地深入揭批邪教宣扬的歪理邪说,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邪教的本质,了解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掌握邪教防范的基本知识,大力营造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要发挥科技社团智库作用,调动科技社团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凝练出高质量的专家建议,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科技社团要努力把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作为立足点、着眼点和切入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加强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2014年,省科协组织省气象学会、省防灾减灾研究会等科技社团,分别召开了“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咨询研讨会”、“黑龙江省农业防灾减灾对策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关于预防大气雾霾污染、黑龙江省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专家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对于公众提高环保意识、我省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
实践证明,具备更多科学知识和更高科学素质的人,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更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更喜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更喜欢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技社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需承担的重要使命。
一要通过开展科普日、科技周、科普月等活动,依托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科教兴村等载体,借助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培训、科普体验等方式,客观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及时回应重大社会关切,主动为公众释疑解惑,努力消除公众科学知识误区。科技社团要通过加强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等科普阵地建设,积极构建影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网络,通过各种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营造多层次、多格局的科普社会氛围,多渠道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
二要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公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塑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让公众增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科技社团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按照“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把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社团的重要任务,为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做出突出贡献。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qikandaodu/2021/0518/885.html
上一篇:媒体速览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放线技术分析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投稿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