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智慧建造、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产业逐步由传统的粗犷式发展,向集约化、标准化、环保节能方向转型升级,建筑行业企业呼唤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肩负着为建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教学在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实践迭代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彰显院校办学特色和亮点。近年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分析建筑行业岗位从业资格标准,结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依托现有师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适应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融入、项目引领、角色定位、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对接行业人员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1](以下称:人员职业标准),充分调研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
的能力要求,组织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通过岗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解构分析,破解传统学科教育的樊篱,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学习,还包含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2],注重建筑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拓展BIM技术、智慧建造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
1.1 建立“基于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的对应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建设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点具有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特点,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多,难以程度不同,在对专业典型工作岗位施工员调研的基础上,对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调查分析,按照建筑工程建设过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教学实践进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3]。
表1基于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的对应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岗位(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工程建设过程课程名称(1)工程招标投标、承揽施工任务、合同管理课程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3:(2)图纸识读与会审建筑构造课程4:建筑CAD课程5:建筑设备课程6:建筑结构与平法识图(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课程7: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施工准备工作课程8:建筑材料与检测(5)在建设场地定位放线、抄平放线、沉降观测课程9: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0:建筑工程测量实训课程11:(6)组织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12: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13:钢结构施工与验收课程14:BIM 建模与实务课程15:建筑生产性实训(7)工程施工质量检查课程16: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8)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程17: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课程18:建筑工程监理概论(9)工程造价管理课程19: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20:建筑工程量清单(10)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及移交课程21: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
对接岗位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确定了专业就业主要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等5个岗位,按照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认真细化施工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支撑课程[4],梳理知识技能内容,建立与人员职业标准一一对应的课程结构体系,确定了岗位基本、核心、拓展能力三个模块,按照递进式能力培养过程,构建了三层次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技能培养符合学生技能的形成规律。
1.2 探索“一套图纸进、一套图纸出”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借鉴建筑施工图纸贯穿工程项目的可行研究、招投标、设计、施工、运维等全寿命过程的特点,针对典型建筑图纸开发教学实践项目,探索“一套图纸进、一套图纸出”的专业教学模式。学生从进行学习制图识图,到根据图纸进行招投标和工程概预算,再到按图施工和现场管理,以及照图验收和资料管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均以典型的建筑施工图纸为载体,让图纸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图纸中按标准规范展示,每一门课程的标准得到统一,增强了专业知识技能的整体性、关联度,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值得提出的是,“一套图纸”并不是数量上只有一套,而是具有系统化开展教学的多套典型教学图纸。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qikandaodu/2021/0111/608.html
上一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
下一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投稿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